一、学校深度报道征稿计划
1.征集在党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思想政治、文化建设、教育教学、校城融合、群团工作、师生典型等方面工作得新闻线索。
2.征稿题目自拟,文章字数1500-3000字为宜。
3.来稿以附件形式发送至邮箱:595154066@qq.com
4.样稿参考:
(1)江苏理工学院:打造“新职师”教育的“江苏范式”
《中国教师报》电子版 (chinateacher.com.cn)
江苏理工学院:全力探索校城融合发展新路径 (gmdaily.cn)
联系人:许琳 联系方式:3046
二、省教育厅“教育工作动态”征稿计划
1.征集各单位各部门工作中的的特色做法、创新举措、典型案例,包含但不局限于以下选题:
(1)推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典型经验
(2)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做法
(3)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特色做法
(4)推进“三融”(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特色做法和典型经验
(5)健全“五育并举”机制的特色做法和典型经验
(6)关爱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特色做法和典型经验
(7)加强平安校园建设的特色做法和典型经验
2.征稿题目自拟,文章字数1000-1500字为宜。
3.来稿以附件形式发送至邮箱:595154066@qq.com
4.样稿参考:
江苏理工学院聚焦“三维度”精心打造“新职师”教育共同体
近年来,江苏理工学院坚持“服务职教、研究职教、引领职教”办学理念,依托职教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从培养实践、培训协作、研究发展三个维度,系统打造新时代职教教师教育共同体,全力为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高地建设蓄势赋能。
一、聚焦德技并修,打造“新职师”培养实践共同体。一是厚植职教情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走深走实,发挥高校、职校、企业协同育人作用,举办“新青年·新工匠·新职师”信仰公开课、“我与职教名师面对面”等活动,邀请全国劳模、大国工匠、职教名师进校园分享职业成长经验,引导职教师范生坚定理想信念、热爱职教事业、争做“四有”好老师。二是优化培养模式。探索“新职师”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重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技术教育+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强化“教、学、做、研”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式,实行“2年理论学习+1年专业实践+1年教育实践”培养模式,将学术性、技术性、师范性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三是创新培养机制。率先构建师资培养高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四元协同”的“新职师”培养机制,着力破解“双师型”教师培养难题,有效提升职教师范生双师素质与专业素养。《双能并重、三性融合、四元协同:高质量职教师资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校企校协作、职前后贯通、研训教融合——打造高质量中职教师队伍的江苏实践》等成果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二、聚焦提质增效,打造“新职师”培训协作共同体。一是建设卓越团队。加强职教教师教育团队建设,获批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新时代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领域团队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国家级重点课题,成为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团队研究项目专业协作共同体牵头单位。二是构筑培训高地。强化全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重点建设基地、省高职师培中心建设,与高水平职校、产教融合型企业深度合作,联合山东理工大学、华航唯实机器人公司等单位组建“双师型”培训协作共同体,入选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三是创优培训品牌。遵循职教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分类开发职教教师培训包,建设“互联网+”在线培训平台,构建“高校+企业+职校”多场所、模块化有机衔接的培训体系,年均培训省内外骨干教师近万人。培训工作案例入选教育部和江苏省优秀案例,全力打造职教师资培训“江苏样本”。
三、聚焦服务发展,打造“新职师”研究发展共同体。一是建设高端智库。充分发挥省职教科研中心、省级职业教育决策咨询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研究所等智库平台的集成优势,牵头起草的多篇决策咨询报告获省部级领导批示,参与起草《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江苏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标 准(试行)》等政策法规。二是丰富理论供给。联合省内外科研机构、中职高职院校,组建高水平研究团队,围绕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聚力协同攻关研究。近年来,学校获批职教领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教育科学规划战略性与政策性重大招标课题等10余项,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20余项。三是强化融合发展。学校主动融入常州职教名城建设,拓展与在常中职高职院校战略合作,共建如境新职教研究所、行知新职教研究所、“新职师”培养研究中心等分支研究机构,构建新职业教育研究共同体,助力职业院校特色化高质量发展。与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德国手工业行会共建中德“大师人才”培养研究中心和中德“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精心打造中德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专业化职教师资培养研究平台。(职教学部)
联系人:许琳 联系方式:3046
三、“理工故事”征稿计划
1.征集受表彰师德模范、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教书育人好故事,包括从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以及学校管理、服务和学校建设等方面的不断探索与追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感悟。
2.征集在专业学习、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自立自强、志愿服务、社会公益、艺体活动等方面成绩优异的学生典型。
3.稿件由个人准备,经所在院系、部门负责人审核把关后报送。
4.材料内容及要求:
(1)照片不少于4张(JPG格式),包括个人工作或生活照片、场景照片等。(其中个人简介配一张个人照片,先进事迹部分每一个小标题配一幅与之呼应的照片)。个人工作或生活照,尽量避免证件照。
(2)个人简介,包括简历、成果等,书写格式一律采用第三人称,500字以内。
(3)题目自定,以1000-1500字为宜。文字生动、接地气。
5.来稿以附件形式发送至邮箱:723469605@qq.com
6.样稿参考:
https://xsy.jsut.edu.cn/2023/0908/c3546a168577/page.htm
联系人:周雅倩 联系方式:3045
四、微信“校园动态”征稿计划
1.形式:文字说明+图片/视频;
2.文字说明在200字左右,图片4张左右,请以“日期+投稿单位名称+校园动态投稿”命名打包发送至邮箱595154066@qq.com,
3.样稿参考:
联系人:许琳 联系方式:3046
五、微博栏目征稿计划
(一)栏目内容:
·#吃了吗#:提供一道或一组校园美食(以图片、动图或视频的形式展现)。画面中不可出现品牌商标、商品价格等敏感信息。
·#校园动态#:展现各地各校丰富的教育新闻;展现各地各校在世界/国家/省级赛事中取得的优秀成绩或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举措;展现各地各校丰富的校园文化和学生风采;
·#光影校园#:提供一组照片或视频展现独特的校园风采。
(二)投稿要求:
1.素材要求:文字+图片/视频(手绘图片要求原创)。
图片不少于一张,一张图片大小在20M以内,避免重度滤镜。视频不超过1分钟,文字说明不超过200字。
2.文件格式:请将素材打包压缩以“日期 投稿单位名称 栏目名”命名通过附件打包(文字+图片/视频)上传至邮箱595154066@qq.com。
六、抖音号、视频号征稿计划
(一)征集主题
主题一:寻·校园如歌
1. 寻味校园。致力于校园内独特的美食文化和美食体验。通过美食这个载体,将校园生活、食品安全和服务育人理念有机结合,旨在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和关注校园生活。
2. 寻美校园。致力于展示学校环境之美、人文之美以及美育教育成果等元素。具体包括如诗如画的校园环境和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以及富有特色的美育教育成果等。
3. 寻宝校园。致力于展示学校的独特资源和宝藏。这些宝藏可以是一份珍贵的馆藏文物、一张记录着岁月痕迹的老照片、一册充满故事的手书稿、一枚具有纪念意义的纪念章,或是一份承载着历史印记的资料等。通过深入挖掘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展现江苏教育奋勇前进的激情岁月和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主题二:乐·微光如炬
1. 乐教。收集教师教书育人的风采以及他们快乐工作、生活的场景。通过聚焦平凡人、平凡事,展示他们的日常工作,用凡人的微光来彰显师者的大爱。
2. 乐学。收集学生实验科学、课堂学习、课外活动中欢声笑语的场景,能生动展现学生快乐学习、全面发展的风采和状态的画面。
3. 乐动。捕捉学生运动、劳动、社会实践等活动的精彩瞬间,展现学生天真活泼、青春靓丽形象的画面。
主题三:心·成长如初
1. 暖心之举。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各个方面,收集各种感人瞬间与故事,如家校社共建护学岗、社会各界捐资助学等育人暖心细节和感人事迹。
2. 匠心之道。深入挖掘师生们在科技创新、专业技能、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实力和成就,展现他们背后的努力和付出,激发更多人参与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的热情和兴趣,如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各类教学成果奖等获奖个人或团队的先进事迹。
3. 润心之光。通过一分钟经典诵读、小故事分享等形式,借助温润人心的文字和治愈系的画面传递正能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分享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典型案例和有效做法。
(二)作品要求
1. 视频内容应积极向上,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法律法规要求。
2. 视频时长一般在3分钟以内,节奏紧凑,分辨率不低于1920×1080,16:9或9:16画幅,格式为MP4或MOV等常见格式。
3. 视频画面干净,不带角标、台标、水印或其他标识;不得出现广告植入和商业标识。
4. 可报送多语种作品,对白、旁白、解说等需添加中文简体字幕,汉字使用应规范、准确。
5. 视频应真实反映学校教育教学和生活场景,不得虚构情节和事实。
(三)投稿形式:
投稿素材以MP4的视频格式发送至邮箱:595154066@qq.com,文件以“日期 投稿单位名称 栏目名”命名。如有文案以附件形式同步发送。
联系人:许琳 联系方式:3046